從想像的金門,到形象的金門,詩人辛金順完成了他二○二○年的金門駐縣計畫,為我們帶來了一本屬於金門群島的長短歌行──《島‧行走之詩》。透過詩歌獨有的通感,結合了他對金門歷史的把握和詮釋,這本詩(閱讀更多)
當月作家
-
-
作家胡長松自二○○○年開始台語文學創作,他自述何以投入其中:「我們很清楚,有辦法掌握台語,又有文學素養與寫作能力,並且願意去推行台語文學的主要就是我們這一小群人。一旦我們退出,台語文學也許就(閱讀更多)
-
義大利物理學家卡羅.羅維利曾以物理學的路徑詮釋時間,寫下:「我們在時間中存在。時間用莊嚴的樂曲滋養我們,為我們開啟全世界,卻也困擾著我們,使人恐懼,也讓人得到平靜。」因為羅維利,時間變得性感(閱讀更多)
-
近期出版的《島之曦》,是陳耀昌醫師的第五本歷史小說。他說,雖然新冠肺炎疫情限縮了社交空間,卻意外讓自己多了寫作時間。陳醫師花了十一個月重塑一九二○年代臺灣知識分子與文化啟蒙的場景,而今年適逢(閱讀更多)
-
「臺灣科幻小說之父」張系國,在歷經兩年多於《文訊》、《聯合報》副刊的小說連載後,終於在今年五月推出新作《蒙罕城傳奇》,在同樣的呼回世界中,他藉由建構僅有惡人的城市「蒙罕城」,探索善與惡、現實(閱讀更多)
-
在台北唯一一家以古巴為主題的咖啡廳,我們與黃崇凱秘密開會,依照新作《新寶島》的情境,諮詢了他對三年以後即將與古巴大交換的看法與建議。擔任顧問的小說家看著菜單上的古巴三明治,意味深長地說:「你(閱讀更多)
-
二○一六年,作家鍾文音的寫作軸線進行了一次傾斜橫移。自愛荷華寫作駐村返台,母親病倒,她的筆一度停駐與慢下,那個走遍世界的她,成了「從前」。二○二一年,推出長篇新作《別送》的她,容顏如昨,談起(閱讀更多)
-
是畫家,是作家,是電影人也是攝影師,縱使經驗過病累與傷別,雷驤依舊持續著他豐沛的創作能量。新作《風景》之中,有著無限的寬容,亦含納無限的懺情。旅行的見聞如珍珠,闇夜的狂想如荒夢,而雷驤依舊不(閱讀更多)
-
從一九七五年開始第一部作品《車過台北橋》,到最新出版的第一百一十三部作品《給人生的道歉書》,陳銘磻早慧敏感的生命,似乎也很早就開啟他走上文學的路。這一路上有父親、前輩作家與同行文友的相互濡沫(閱讀更多)
-
「我的老台北沒有固定的座標,它在我們無法全然忘記的往事裡,閃閃發亮……」。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台北書寫,從原本的單篇邀稿到錄製Podcast,乃至半年後成書,張大春《我的老台北》以小說筆法佈局(閱讀更多)
-
詩為何物?──面對此大哉問,席慕蓉從未在口頭上給出標準答案,而是以生活的真實感與生命的生機,從文字中提示、暗喻著我們──詩之於她、甚或之於全人類的真義。在最新面世的詩集《英雄時代》與散文集《(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