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写聊斋,阎连科新作长篇小说《聊斋本纪》与散文集《聊斋的帷幔》,为了敬重蒲松龄这位「开天辟地」的伟大作家,创造了一个爱听故事的康熙皇帝,在故事与故事之间找到无限自由的写作空间。适逢作家于香港(阅读更多)
当月作家
-
-
周末中午,西门红楼附近的咖啡厅,罗毓嘉「嘿咻」一声入座,随即自嘲:「唉呀,又发出了阿姨的声音。」但他前几天仍在脸书上自称公主,显然成为阿姨并不代表失去少女心,而是少女在历经修炼后的进化版,蓬(阅读更多)
-
当别人赞她是侠女、仙女,她只漠然地说:我就是谐星魂呀!平淡自然,波澜不兴,一如新作跳岛练习,在金门、台湾两座岛屿来回,多少成长的心事,难愈的擦伤,透过文字显影,读者看见了她坚毅的侧脸。而我经(阅读更多)
-
邱祖胤拥有不少戏偶,两尊练习偶是学戏练习用,四尊收藏偶,分别是少见的黑衣小生、扮仙戏常见的华丽白猿,以及小旦和大花。学布袋戏两年,虽还不能登台演出,却能用笔写一台大戏,主角青暝不打紧,人生各(阅读更多)
-
李桐豪冶旅游报导与人物专访技艺于一身,走笔乍看不羁,细品却能得三分幽微体贴。他在「红房子」间穿梭自如,既能采访,也能叙述,彷如施展左右互搏术,在「圆山大饭店」的中轴线上,将政经脉络与历史情境(阅读更多)
-
听田威宁谈父亲、母亲,回忆里满是过往的缺席与成长的艰难,但却全然不带指控。于是那些转身与残影,全都被她写成了一片最美的景深。从台湾到夏威夷、女儿走向母亲,这一步的距离,花上她三十多年,我想起(阅读更多)
-
生命中的即兴时刻常能在末日般的荒谬情境下突围重生,当「苦中作乐」成为一种群舞「祭典」,或者「Disco 舞厅」,并非单方面的严肃以待,这看似矛盾的张力,其实带来一股心旷神怡。《跳浪》藉爵士、(阅读更多)
-
阖上书本,陷入两个庞大身影叠合的惚恍之中,深情诉语和虚构情节的交织,是他或是他?是他擅长书信体与现实想像交错的意识,也是他精湛多层包装的叙事场景:意义难明的老人自杀事件连结记忆中被剥夺的交媾(阅读更多)
-
书名强调「流氓」身分,与当时台湾的戒严体制关系甚深。戒严下的行政命令、治安条例凌驾于司法审判,在藐视人权的前提下重新划定了犯罪的定义,以管训为由限缩人权,大量「制造流氓」,只为能「合法」调度(阅读更多)
-
作家赖香吟的最新力作《白色画像》,藉三篇小说引领我们回望战后台湾白色恐怖时期微小人物的心灵状态。小说中的清治先生、文惠女士、凯西小姐,其实都是戒严体制中极其平凡的身影,但是他们也有内在的为难(阅读更多)
-
或许再没有比地铁更具小说感的空间了。它如此日常,明亮,却又如此讳莫如深。何致和的长篇新作《地铁站》,尝试以虚构捕捉秩序感的裂缝,生命的脱逸和坠毁。他以小说展开漫长的提问:隧道尽头迎来的,是希(阅读更多)